百科网-一家专注于互联网知识问答的网站!
百科网 > 经验 > 正文

韩信对刘邦忠心吗?

发布时间:2023-09-24 12:18:03 来源:互联网投稿 阅读次数: 855 本文有: 2319个字 大约需要阅读时间: 6分钟
优质回答:

成也萧何败也萧何。当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的那会,历史已被注定,他的命运也被注定。忠心。

其他网友观点

韩信对刘邦忠心吗。还是有的,韩信感谢刘邦知遇之恩,为刘邦四处征伐。最后在垓下围杀项羽,走向狡兔尽,良工藏的不归路。如果当时韩信不忠,完全可以不理刘邦,在齐地修养身息,让刘邦和项羽争斗,最后出来收拾残局。韩信为什么要称王,有个人野心。更多是向往西周分封制。

其他网友观点

楚汉之争数年,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,而韩信作为其中参与者,可谓战功赫赫,功高盖主,我认为他是一个对刘邦忠诚的大将。一、对于韩信以汉王刘邦被困于荥阳为由而要挟封为代齐王。据《史记卷九十二·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》记载 《汉四年,遂皆降平齐。使人言汉王曰:“齐伪诈多变,反覆之国也,南边楚,不为假王以镇之,其势不定。原为假王便。”当是时,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,韩信使者至,发书,汉王大怒,骂曰:“吾困于此,旦暮望若来佐我,乃欲自立为王!”张良、陈平蹑汉王足,因附耳语曰:“汉方不利,宁能禁信之王乎?不如因而立,善遇之,使自为守。不然,变生。”汉王亦悟,因复骂曰:“大丈夫定诸侯,即为真王耳,何以假为!”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,征其兵击楚。》意思为齐国狡诈多变,边境与楚国交界需要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,我觉得在当时战况不利于汉军时是有必要的,并不能看出其不忠二、楚军失去龙且后,项羽派武涉前往规劝,自成势力三分天下,韩信以“臣事项王,官不过郎中,位不过执戟,言不听,画不用,故倍楚而归汉。汉王授我上将军印,予我数万众,解衣衣我,推食食我,言听计用,故吾得以至于此。夫人深亲信我,我倍之不祥,虽死不易。幸为信谢项王!”拒绝,同样也看不出其不忠三、汉王被围困在固陵时,采用了张良的计策,征召齐王韩信,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汉王会师。项羽被打败后,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的军权。汉五年正月,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,建都下邳。刘邦的猜疑和不信任,以及韩信本人的性格,因果而生才会有是不是忠臣一说吧。

其他网友观点

《史记》中关于韩信的记载其实很有意思,如果你结合他身边一个很重要,但是又很容易被忽略的人来解读他,你就会发现:韩信当初没有背叛刘邦,其实并非出于他的忠心,而是他没实力造反。以下个人观点,欢迎讨论。我们先说前面提到的韩信身边很重要,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那个人。他就是韩信身边的一名谋士:蒯彻。蒯彻最大的能耐是什么?那就是嘴皮子太溜了。秦二世元年八月,陈胜让武臣北上进攻赵地的时候,蒯彻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替武臣游说,让他不费一兵一卒拿下燕赵三十多座城池!另外,蒯彻曾劝说韩信造刘邦的反,在韩信被杀后他被刘邦抓了起来。在那个时代,造反是什么罪?那可是夷族的大罪!哪怕没有真凭实据,统治者也是宁愿错杀也不会放过一人。更何况蒯彻还是“主谋”。但是,最后刘邦拿他怎么样了?《史记》中这样记载:高帝曰:“置之。”乃释通之罪。”意思就是:放了吧,免了他的造反大罪了……什么嘴皮子能把灭族的罪给说没了?蒯彻就做到了。《史记》中的记载虽然寥寥数语,但是我们也能因此知道:蒯彻不仅是一名谋士,更是一名能把死人说活了的辩士!韩信被刘邦猜忌,最后被吕后所杀,可以说蒯彻是起因之一。因为就是他多次劝说韩信造反。不过,我们也正是从他这几次劝说韩信造反的对话中,得到了下面这样一个答案:韩信当初没有背叛刘邦,其实并非出于他的忠心,而是他不敢造反。汉四年(也就是前203年),此时的韩信在平定齐地之后,已经拥有10万之众的大军。正是这个时候,蒯彻开始第一次劝韩信造反:《史记》中记载蒯彻是这么说的:“时至不行,反受其殃。原足下孰虑之”,意思是:时机(造反的机会)来了不采取行动,要遭祸殃的,你好好想想吧。两人就此讨论一番,而韩信最后是怎么回答蒯彻的?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中这样记载:韩信谢曰:“先生且休矣,吾将念之。”仔细看,韩信说的是“吾将念之”。意思就是说:你先别说了,我会仔细考虑这件事的!各种意味不言而喻。不久之后,蒯彻还不死心,他又来劝说韩信,他说:“时乎时,不再来。原足下详察之。”意思就是:时机(造反的机会)丢了就回不来了,你还是好好想想吧!当然韩信还是没有同意。这次韩信给他的最终理由,在《史记》中也提到了:“韩信犹豫不忍倍汉,又自以为功多,汉终不夺我齐,遂谢蒯通。”韩信其实还在犹豫,不忍心背叛刘邦,而“自以为功多,汉终不夺我齐”这句话才是他不造反最直接的理由:我对刘邦有大功劳,我认为他不会夺我的齐国的!其实,在韩信心里齐国已经变成他自己的了。而且,韩信已经有私心是具体表现出来的,《史记》中记载当时的情形是:“与齐王信、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。至固陵,不会。楚击汉军,大破之。汉王复入壁,深堑而守之。用张良计,於是韩信、彭越皆往。”刘邦要韩信跟彭越约定来固陵合击楚军,没想到刘邦到了固陵,韩信跟彭越竟然都没到,于是刘邦被楚军击破。随后,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承诺让韩信做王,“於是韩信、彭越皆往”,韩信这才赶来……。这已经明显表示韩信对刘邦并不忠心,他是有私心的:做齐王。但是韩信对刘邦既然不忠心,为什么不听蒯彻的“三分天下”而造反呢?我认为韩信不是不想反,而是他根本反不了。第一个原因:韩信虽然有着数十万大军不假,但是也就眼下占据着齐国而已。齐国在东方,自古以来齐鲁之地就没有“帝王之资”,那里就不是一个能出皇帝的地方,为什么?因为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:齐国主要是以平原丘陵组成,无天险可守,是很不适合作为割据地来争夺天下的。如果刘邦大军攻打自己,齐国基本是守不住的。被奉为“兵仙”的韩信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。第二个原因:还有两个人对韩信会造反起到了制约作用,那就是:曹参跟灌婴!曹参跟灌婴这两人跟刘邦是什么关系?刘邦绝对的心腹!他们两个是最早跟刘邦一起创业打天下的人之一!然而,这两个人却同时出现在了韩信的大军中,一路跟随韩信平定了齐国。显而易见,刘邦也不信任韩信,曹参跟灌婴便是用来制约韩信的。十万大军是归韩信指挥不假,但是他真的完全掌控着军权吗?他要叛汉,恐怕还得问问曹参跟灌婴答不答应吧!综合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推测:韩信受过胯下之辱,他绝不会甘心屈与他人之下。凭蒯彻这样能把死人说活了的辨士,两次劝他造反都没有成功,他犹豫过,也仔细考虑过,但最终没有付诸行动。原因不是他忠心,而是他的实力不允许他造反。

其他网友观点

这个问题没啥意义,如同问韩信是否谋反一样,刘邦建国后,已经决定必须要灭掉异姓诸侯王,因此不管忠心与否,是否要谋反,都要被灭掉。结局一定,原因就不重要了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!

版权申明

本文"韩信对刘邦忠心吗?":http://www.hbckxy.com/article/2023092440491.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,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。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给我们来信(zyfshare@163.com)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

土堆网 我爱学习
人生就是为了不段学习而生的!
  • 156521文章总数
  • 10w+访问次数
  • 2356建站天数